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,引入工具理性之后,就不仅要为天地之心,而且要制天命而用之,关键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。
但是在知的问题上,中国文化确实没有发展出系统学说,也没有形成知识系统,既缺乏经验实证精神,又缺乏逻辑理性精神。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我们只能生活在传统之中,只能立足于传统而又创造新的传统。
就拿人文精神来说,已经被认为是老生常谈了,它意味着陈旧、过时、落后、腐朽等等。这里就有视角转换的问题。这一点对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等显然不会产生直接效应,但它最终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,其作用是无法估计的。但是,它的内在价值却不能否定。但我们决不能说西方文化已经病入膏肓,无以自救。
人不仅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臣民,他还是能够自我实现的天民。就人的根本存在而言,其核心则是内在方面。人们常说,孔子是用世的,是关心现实的,甚至是沽名钓誉的。
] 这句话的重要性绝不下于天何言哉那句话,不断引起后人的争论是可以想见的。孔子之所以主张多识这些鸟兽草木的名字,不是从动物学、植物学的角度去获得知识,而是从中学习人与万物相处的道理、对待万物的态度,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关于这一点,综观孔子的言论便可知晓。从内容方面说是德性之学,德性之学与天道、天命是一贯的。
在孔子看来,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,精神上的充实、情感上的满足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这种学习不是为了向自然界开战,而是了解自然界的生命意义,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
] 这里隐含着的一层意思是,过一种节俭的生活之所以是一种美德,其中包含爱惜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意识。孔子对子贡说: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对曰:然,非与?孔子说: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由川流而见其天地之化,由天地之化而自觉其生命活动,从中便能体会到自然界是一生命流行,人与自然界是一生命整体。其实,按照现代的某种文化观(科学理性的,人类中心论的,科学主义的),人的德性又有什么重要,重要的是人的知性,是使用工具的能力。
曾子的体会是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[《论语·里仁篇》。],就会明白,这正是仁智之人热爱大自然的写照,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从中得到无限乐趣的合伦理与审美而为一的境界。很值得玩味,它是指野雉的飞行集聚,正是时候,但是什么样的时候,他没有说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仁 天命 孔子 。
至于性的问题,孔子确实不像后来的孟子那样大讲而特讲,他只说过性相近,习相远也[《论语·阳货篇》。人们可以说,孔子的这句话是诗性的语言,但正是这种诗性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伟大的哲学——生命哲学,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生命的和谐。
所谓兴,是感发人的情感,从中得到生活启示,从而提高想象力。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,人与自然的和谐亦不能实现。
当曾点说,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人不同,并说出这种不同就在于,愿意在暮春时节,春天的衣服穿好了,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、六七位童子,在沂水旁边洗洗澡,在舞雩台上吹吹风,一路唱歌,一路回来。吾与点也是最能说明这一点的。所谓观,是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方法,诗所反映的思维方式是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整体思维,给人以情感愉悦的美学思维,以这样的方式观察事物,看到的必然是充满价值意义的生命世界。所谓群,是群居、群处及其相应的原则,这主要是指人间性而言的,鸟兽不可与同处,在这一点上,一般地说,孔子不像后来的庄子,以人与禽兽同处为乐。仁的实现离不开人间关系,孔子对此十分重视,并有大量论说,可以说,以爱人为基础的人间和谐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。难道不是这样吗?孔子讲这句话时似乎预见到马和其他家畜的命运,因此他偏要不称其力而称其德。
四时是自己运行的,万物是自己生长的,这就是天,不是说在时空世界之上还有一个天。],也不敢自许他能做到仁与圣,那为什么要说天生德于予呢?这是就德性的自然来源而言的,表现出对德性的神圣性的敬畏。
] 子贡想去掉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而不用,孔子批评说,你爱那只羊,我却更爱礼。古人多用松柏比喻一个人的坚强性格和风格,这是不错的。
] 当人与马都因意外而受到伤害时,他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人。从形式方面说,下学与上达,即经验之学与形而上学是一贯的。
但是,从他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这句话看来,他是完全理解了,否则,他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。] 知识是外在的,即从外面得到的,只有同人的内在的性情融合起来,变成内在的东西,才能体会到乐,这种转换实际上是一种筛选、过滤,也是一种意义的转换,它不再是对象性的知识,而是变成生命的一部分,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,更加富有意义。可以肯定的是,它们在山林之中过着一种自由自在而不受人类威胁的生活,为大自然增加了生命活力与生生不息的和谐色彩。人的主体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四时运行不已,万物生长不止,这就是天的根本意义,即创造生命。孔子真正关心的是天人关系问题,更落实地说是人的问题。
千里马之所以好,不是说它有力气,而是说它有德性。一般人很难达到颜子那样的境界,但也有一个生活方式与态度的问题,奢则不逊,俭则固。
看看现代某些人,钓鱼时不管大鱼小鱼一律钓上,小鱼如果不好食用,则弃之路旁,任其死亡。孔子并不反对求富,如果能求,他也会求的,但这里有一个原则,就是义。
再好的马,不过是人类的工具罢了。孔子的最大贡献,就是将天解释为自然界。现代社会的生活不能与孔子时代相比,科技发展了,物质财富增加了,但是浪费与奢侈现象更加严重了,只知向自然界掠夺,却不知向自然界回报,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将人类带进坟墓。] 即表示同意曾点的志向。
孔子并没有从概念上提出并回答天是什么的问题,但这并不是说他对天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认。这个生不只是活着,还包括人活着有何意义、有何价值。
很多人认为,孔子所说的命或天命,是指客观必然性。其实上达就是上达于天德,天德就是自然界的生生之德,生生之德便具有道德意义、道德价值。
天道只是生,生人生物,这是自然的过程。孔子这段话的真义是,天不是能言而不言,而是四时之运行、万物之生长就是天的言说。